大事記(1953—1979) |
1953年 6月27日,山洪暴發,龍河口推算洪峰流量3300立方米/秒,下游圩堤破口392處,受淹農田28.74萬畝,成災14.9萬畝,死42人,傷52人,倒塌房屋14335間。 1954年 6月25日,山洪暴發,龍河口洪峰流量達2120立方米/秒。杭埠下游河堤潰口155處,受災農田20.3萬畝,倒房3500間,死9人,傷6人。7月22日,再次山洪暴發,龍河口洪峰流量2740立方米/ 秒。農田二次進水。 1956年 8月1日,龍河口洪峰流量6010立方米/秒。杭埠河、豐樂河破堤319處,受災農田24萬畝,死125人,傷112人。 1957年 6月,鑒于杭埠河連續三年洪澇災害,舒城縣人民委員會向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呈送“關于提請興建龍河水庫的報告”。 7月,六安專署專員趙子厚在舒城縣水電局副局長李少白陪同下,從九井至烏沙老楊樹,步行15華里,查勘龍河口水庫壩址。 9月,清華大學地質專家來舒城縣勘察龍河水庫壩址地質,后經武漢地質鉆探隊鉆探,作出可行性技術論證。 1958年 1月,淮委派員前往國家水利部向總工程師、水利專家李捷與蘇聯駐中國專家古列耶夫匯報龍河口水庫壩址地質情況。古列耶夫認為,大壩兩端巖層破碎大,承受能力差,不宜筑混凝土壩,提議做堆石壩或土壩。 1月23日,水利部總工程師李捷親臨龍河口壩址勘察,正式確定用土壩。 4月,中共 六安地委同意動工興建龍河口水庫,后經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委員會和國家計劃委員會批準列為基建項目報批。安徽省水利電力廳撥給工程經費300萬元。 10月27日,成立龍河口水庫工程指揮部和政治部。副縣長鄧立功任指揮,農工部副部長丁同元、工程師王培信(六安地區水利局)任副指揮。工程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工程科、勞力調配科、工交科、后勤部、水文站等。龍河口水庫工程于1958年11月11日正式開工。 11月,中梅河鎮遷至九井丁家井,更名新梅鎮。 11月15日,《舒城報》以頭版頭條,刊登龍河口水庫動工的消息,通欄大標題為“鎖蛟龍實現千年理想 ,興水利造福萬代子孫”。 12月,中共舒城縣委決定,成立“龍河口水庫工程黨委會”。 12月,安徽省水利電力廳副廳長胡德榮親臨龍河口水庫工地,針對冬季大壩清基施工困難,提出加做壩內外鋪蓋的建議,使水庫主壩施工順利進行。 1959年 1月16日,龍河口水庫開始挑土筑主壩。 3月,連天陰雨,主壩工程遇到特大困難。六安行署專員趙子厚于12日冒雨趕來工地,聽取匯報,分析天氣形勢,及時作出決策:要求舒城縣委在30天不雨的情況下,保證主壩做到55米高程,外沙殼做到63米高程,由此如產生后果由地委負責。因此加速了施工進程。 3月24日,安徽省新聞電影制片廠攝制龍河口水庫工地紀實片。 4月16日,東大壩合龍時,因水流過急,動員500 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組成三道人墻,擋住激流,終使大壩合龍成功。6月20日,中共安徽省委書記曾希圣一行,途經舒城來龍河口水庫工地視察,目睹工地的熱烈場面,十分贊賞,當即題詞: 辟山引水灌溉良田千萬頃 興利除害造福子孫億兆年 并批撥解放牌汽車一輛,平板車1000輛;同意龍河口水庫工程列為正式基建項目報批。 7月26日,縣人委制訂《三年水利興修輪廓規劃》,其中包括龍河口水庫的明渠、副壩、進水閘和杭淠干渠、舒廬干渠等興修任務。 8月,安徽省省長黃巖視察龍河口水庫,批撥膠輪車500輛。 10月,中共六安地委第一書記杜維佑率領史淠溝通航灌工程指揮部千人檢查團蒞臨龍河口水庫工地檢查指導。 10月10日,省基建部副部長李延澤率領省水利參觀團來龍河口水庫工地。次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來工地慰問演出。 10月31日,六安專區召開史淠杭工程群英會。舒城縣干鎮水利團被評為先進集體,許芳華等51人被評為先進個人。 1960年 1月,國家水利部規劃局副局長成潤率中央水利檢查團和山東、山西兩省水利參觀團,先后到龍河口水庫工地檢查指導。 2月13日,龍河口水庫明渠副壩(西大壩)截流合龍。 3月15日,龍河口水庫溢洪道采用洞室爆破施工??h水電局副局長趙學信等三同志,在洞室爆破中,不顧個人安危,指揮民工轉移,不幸被飛石擊中,因公殉職。 6月,水庫工地工棚失火,燒毀工棚40多間,死9人,傷19人。 1961年 4月,水電部 北京設計院總工程師汪湖楨在趙子厚等陪同下視察龍河口水庫,研究處理大壩漏水問題。 1962年 11月,成立龍河口水庫工程管理處,隸屬縣水利電力局。 1963年 2月1日,成立中共六安專區淠史杭工程舒城縣委員會,書記李屏,副書記章寬啟、丁同元、胡圣福,委員12人。 1964年 7月25日,北京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來龍河口水庫拍攝新聞紀錄片。 1965年 4月28日,中共安徽省委第一 書記李葆華來龍河口水庫視察,并指示:要綜合考慮水力發電問題。 10月,舒城縣杭淠干渠施工指揮部成立??h長李屏任指揮,石毓秀、潘之俊、丁同元任副指揮。原杭淠干渠從梅嶺進水閘至大官塘段開挖。配套工程完成后,按淠史杭灌區渠道等級劃分標準,將梅嶺經大官塘至李戶一線,改稱為杭北干渠;大官塘至六安縣打山渡槽,改為杭淠分干渠。 11月1日,龍河口水庫移交安徽省水利廳直接管理。由省水利廳、六安專區淠史杭指揮部、舒城縣縣委、縣淠史杭指揮部、縣水利局及龍河口水庫管理處等單位議定:將船隊與大官塘劃歸舒城縣領導。水庫管理處與進水閘交省廳領導。水庫管理范圍,東由馬家嶺到溢洪道,北至臘子山大橋沿老河槽,西由梅嶺進水閘至大梅山。水庫管理工程,有東西壩、梅嶺進水閘、溢洪道、臘子山大橋四處。對財務器材、技術資料等問題處理作了具體規定。 11月,舒城縣在龍河口水庫舉辦水土保持培訓班、參訓80人。 12月,龍河口水庫漁場獲最高年產量67.85萬公斤。 1966年 11月,六安專區生產第一線指揮部軍代表配合省、專、縣派出人員聯合組成“舒廬干渠施工領導組”,軍代表周清河任組長。從龍河口水庫牛角沖進水閘起至廬江縣羅埠區三關店止,全長79.7公里,全線施工,1968年9月竣工。 1967年 1月,安徽省水利廳派人來舒城傳達中共中央、中央文革關于“舒廬干渠工地不開展'四大'(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通知”,穩定工地施工程序。 1月,杭北干渠溝通七門堰渠系,至此七門堰灌區納入杭北灌區范圍。 9月下旬,安徽省水利廳召開舒城、廬江兩縣有關負責人會議,決定是年冬繼續興建舒廬干渠,于1968年春通水;同時決定加高龍河口水庫大壩,蓄水位由原58 米提高到62.564米,保證農田用水。 10月23日,舒城縣“抓革命、促生產第一線指揮部”決定,庫區居民在66米以下的全部遷移,66米以上適當遷移一部分。共需遷移830戶,4160人,拆建房屋3070間。安徽省水利廳撥款64.69萬元,木材760立方米。 12月,舒廬干渠渠首牛角沖進水閘動工興建。至1970年6月竣工。 1968年 9月14日,舒廬干渠在牛角沖進水閘用虹吸管進行渠道初試通水。 1969年 5月29日,安徽省生產指揮組負責人趙子厚來舒城主持召開六安、廬江、舒城二地三縣杭埠河灌區計劃用水座談會。決定巢湖、六安兩地區分水比例為1∶1.78。 7月8日,山洪暴發,龍河口水庫入庫量10320立方米/秒,庫內水位高達69.94米,下泄流量2150立方米/秒,杭埠河下游普遍潰口成災,受災48.5萬畝,死2人。中國人民解放軍6408部隊軍長兼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德生來龍河口水庫和舒三排澇站檢查布置搶險和救災工作。南京軍區派舟橋部隊一個連,橡皮艇20只,輪渡船2艘參加搶險。 7月15日至19日,南京軍區空軍派飛機空投麻袋等器材支援龍河口水庫溢洪道搶險,對下游災區群眾空投食品。 12月,溝通江淮水系的將軍山渡槽動工興建,至1971年6月峻工通水。槽長840米,16孔,每孔凈跨50米,最大凈高27米。 1971年 11月,水電部副部長李伯寧由趙子厚陪同來龍河口水庫檢查土壩漏水問題。 1973年 9月9日,參加亞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請賽的 敘利亞代表團一行15人,在尤素福.薩福爾率領下,參觀龍河口水庫和將軍山渡槽。 10月,長江修防處測量隊來龍河口水庫,測量庫內70平公里的淤積量達1899萬立方米。1984年的淤積量增到3994立方米。 11月22日至25日,聯合國大壩委員會名譽主席托蘭,參觀龍河口水庫。 1975年 12月,美國哈甫金斯大學教授錢敬蓉偕夫人,及越南實習生代表團一行16人先后參觀龍河口水庫。 1976年 7月,無雨干旱,省革命委員會無償調撥柴油機300臺,提龍河口水庫死庫容,開機4.36萬小時,提水2240萬立方米,灌田20萬畝。 8月,成立龍河口水庫除險加固指揮部,縣長韋法德任指揮,縣水電局局長丁同元、龍河口水庫管理處主任孫德鵬任副指揮。廬江縣承建鳳凰沖、門坎石兩處非常溢洪道。范店公社承擔土方將主壩加高1米??h水利工程隊負責在東、西大壩頂砌筑1.1米高的漿砌塊防浪墻。 1977年 11月13日,丹麥澳爾胡斯大學地理學院院長、地文學系教授胡隆姻夫婦參觀龍河口水庫。 1978年 1月至10月,未降透雨。崗丘區人畜飲水困難,山區竹木成片枯死。圩區提巢湖水灌溉。杭北、舒廬兩灌區調集柴油機195臺,4320匹馬力,提龍河口水庫死庫容灌溉下游農田。 1979年 8月,舒城縣水利學會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