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門堰位于舒城縣西南20公里之七門山下(今干汊河鎮七門堰村),是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
漢高祖七年(前200)。劉邦封其伯兄子劉信為羹頡侯,食邑于舒。劉信視“舒城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嶺,勢若建瓴”,乃于“七門嶺下,阻河筑堰,曰七門。開渠建閘,引河流東北,載之平陸,條分支貫,灌田八千余頃?!蓖瑫r,又于七門嶺之東修筑烏羊、片曹片責兩堰,“灌田兩千余頃”,謂之“七門三堰”。東漢末,揚州刺使劉馥,“循羹頡侯故跡”,“修筑斷龍舒水,灌田千伍百頃”。明宣德年間,邑令劉顯又對七門堰加以重修,完善了七門堰自流灌溉系統。1960年在杭埠上游興建了龍河口水庫,七門堰灌區納入杭北干渠配套工程,成為淠史杭工程組成部分。七門堰渠首在龍河口水庫閉閘期間仍發揮引水效益。1984年11月公布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5月公布為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附錄:
七門廟(1)記
(宋)劉 分攵
嘉佑二年(2),予為廬州從事(3),始以事至舒城,觀所謂七門三堰者,問其居人,其溉田幾何?對曰:凡二千余頃??加趫D書,實魏揚州剌使劉馥(4)所造,自魏至今七百有余年矣。予于是嘆美其功。時包君廓為縣主簿,嘗與予語及之。包君謂予曰:“馥、信有功,然吾聞于耆老(5),而得羹頡侯信焉?!?/p>
初,漢以龍舒之地封信為列侯。信乃為民浚(6)畎澮(7)以廣溉浸。信為始基。至馥時廢而復修耳。昔先王之典,有功及民則祀之。若信者抑可謂有功者乎。然吾恨史之有遺,而憐舒人之不忘其惠也。今我將為侯廟祝之,而以馥配,子(8)幸為我記之焉。予因曰:“諾”。頃之,包君以書告曰:“廟謹(9)畢事?!庇柙唬骸拔舾叩壑?,宗族昆弟之有才能者,若賈(10)以征伐顯,交以出入傳命(11)謹信為功。此二人者,裂地為王(12),連城數十,代王喜以棄國(13)見削,而子濞(14)亦用力戰王吳。獨信區區僅得封侯,而能勤心于民,以興萬世之利。其惠愛豈與賈、濞相侔(15)哉!夫攻城野戰,滅寇屠邑,是二三子之所謂能殺人者也。夫辟地墾土使數十萬之民世世無饑餒之患,所謂養人者。于以相譬,猶天地之絕懸也。然而賈濞以功自名,信不見錄,豈殺人易以快意,養人不見形象哉。周公之書曰:民功曰庸。藉(16)使信生當周公之世,其受賞非賈濞之所敢望也。雖然彼賈濞之死泯滅無聞久矣,而信至今猶思而祝之。此所謂得乎邱民(17),而豈若世之寵祿。當時則榮,沒則已焉者乎。夫事有可繼之道,不必肇(18)于已,而后為功也。若劉刺史起于三國亂亡之余,蒸庶(19)掃地,顧獨以農為先,事功一立,迄今長存,雖曰修復,是可謂功矣。予既嘉包君之能徇(20)于民,使侯信之美不忘,及其建祀合于先王之法,于是書之,遂以為記。
選自光緒《續修舒城縣志·藝文》。
作者劉分攵(1023—1089),宋臨江新喻人,字貢父,號公非。劉敞之弟。慶歷六年進士,官至中書舍人。他是司馬光撰《資治通鑒》的重要助手,負責該書的漢代部分。另有《彭城集》、《中山詩話》等著作。
注:
(1)七門廟:原在七門堰口之七門山下,因年久碑毀。遷至邑東飛霞亭右,于明癸亥(1503)年落成,祭祀劉信、劉馥、劉顯,故稱三劉祠。
(2)嘉佑二年:宋景宗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
(3)從事:官名,即州刺史之佐史。
(4)劉馥:三國魏人,漢建安初為揚州刺史。
(5)耆老:指受人尊重的老人。
(6)浚:加深。
(7)畎澮:讀音quǎn kài,田間灌溉水渠。
(8)子:老師,古代對有德之人的尊稱。
(9)謹:慎重,恭敬。
(10)賈以征戰顯:劉賈以攻城掠地而顯要。劉賈,漢高祖從父兄。劉邦東征貢藉,賈領兵攻入楚地,燒其積聚,及定天下,封荊王,后為黥布所殺。
(11)交以出入傳命:劉交以辭令取得信賴重用。劉交,高祖同父少弟,多才藝,交蕭曹于堙上,后立為楚王。因參予吳王謀反,被殺。
(12)裂地為王:分割土地為王。
(13)棄國:拋棄,引申為違背意。
(14)子濞:即劉濞,高祖兄仲子,立為吳王。帝削藩,濞聯合諸侯反叛,為周亞夫擊敗,后[**]。
(15)相侔:相等同。侔(mòu),相等。
(16)庸藉:平凡業績。
(17)邱民:眾民,邑民、國民。
(18)肇:開始,謀劃。
(19)蒸庶:庶民,百姓。
(20)徇:當眾宣布。
(明)秦民悅
舒城之水源出于西山之峻嶺,勢若建瓴(1)。然漢羹頡侯分封是邑,有見于此,乃創七門、烏羊、片曹片責三堰,分治為陂、為蕩、為塘、為溝,凡二百余所,澆灌本邑之田至二千頃之土。譬之人身脈絡,自泥丸(2)至九竅(3)百骸,下抵涌泉(4),無遠不屆者也。侯信有功哉。
三國時,堰幾廢(5),魏刺史劉公馥重加修筑,賴以不墜。歷唐、宋至今,或廢或興,實視上之人倡率之力何如耳。
宏治癸亥(6),亢陽(7)不雨,舒民以堰久不治,詣郡控訴。太守西充馬公汝礪(8)聞之,憂形于色,遂以不治之由詢于邑尹薊門張君惟善(9)。惟善曰:“西山之水流于七門,達于龍王、三門二蕩,而后引為灌溉。今龍王蕩岸崩塌,隨治隨壞,故力多而無功?!惫唬骸坝碇兴?,順其自然之勢而導之也,患不得其性耳。汝慎擇人,吾其處之?!蔽┥扑煸冇谝刂壤希?0),得義官濮鈍之。馬公召鈍之,諭以度地之術(11),行水之性,曲盡其巧思,然后遣之。
鈍之會其意,抵邑,履其源流,相其高下,嘆曰:“水失其道,吾得之矣。蓋七門之水,自西徂東(12),注于巢湖,此水之正道也。昔人于七門之下,河岸之右開一小支,入沙河口,經龍王蕩,蓄于三門蕩,始派分之,固當時所宜也。頃(13)年以來,陵谷變遷,河體漸下,入口頗逆。我民嘗于龍王蕩用工培筑,遇水漲湍激,垂成輒敗,累日之功,一時失之,若未始有者,豈非拂水之性而然乎!今見七門之側、沙河口之上,舊有一小渠,號曰土橋水,經侯家壩經入三門蕩。其流雖細,而地勢未變,高下相因,比之沙河口實近而弗迂,使少加疏浚,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也?!睆鸵云洳呷沼谝匾?,謀于眾人。僉曰:“善!”于是征士發徒,疏土橋渠,以導其水之流;開侯家壩,以順其水之勢。凡智力所及者,靡不為之。不一月間,源泉混混盈科而進,其余若堰、蕩、陂、塘,咸以次而治。仍于三門蕩立為水則,畫以尺寸,使強者不得過取,弱者不至失望焉。故雖旱魃(14)為虐,他邑則受其害,此則蒔(15)栽蕓耨,坐慶西成,抑準之所賜得如是與。蓋太守公倡率指示之功,邑尹提督勞來之力。使非鈍之會意罄心,又豈能告終厥(16)事哉。是宜特書,為后之繼邑者告使知,為政必本于農。重農必先于水。春秋之書浚洙,所以譏其不當浚,此紀開浚渠壩之由,是欲嘉其所宜為,而又在乎相承之,不墜,先時而勿失斯可。已役凡用夫四百名,芻(17)六千束有奇(18),他無所費。
舒民感守令之惠甚深,請予記其事,故次第之如此云。
本文選自清光緒《續修舒城縣志·藝文》。
注:
(1)建瓴:建,傾倒。瓴,水瓶。建瓴,如同水瓶向下傾倒。
(2)泥丸:泥丸,血道,指上丹田,在額下兩眉之間。
(3)九竅:指人身上眼、耳、鼻等九處孔穴。
(4)涌泉:此指血管。
(5)幾廢:幾乎全毀壞了。
(6)宏治癸亥:即明弘治癸亥年(1503)。
(7)亢陽:久晴不雨。
(8)汝礪:郡守馬汝礪,西充人。
(9)維善:縣尹張惟善,薊門人。
(10)耆老:老人。
(11)度地之術:計算土地的方法。
(12)自西徂東:從西到東。
(13)頃年:不多年。
(14)早魃:傳說中旱神。
(15)蒔:移栽植物。
(16)厥:其。
(17)芻:喂牲口的草料。
(18)有奇:零數。
三堰余澤(1)
(明)芒文縝
泉流滾滾豈無源,三堰由來出七門(2)。
灌溉千疇(3)資厚利,涵濡(4)百世沐(5)深恩。
潛藏神物(6)淪波冥(7),濕潤嘉禾綠潁蕃(8)。
每向城東(9)望處,故侯廟祀至今存。
選自光緒《續修舒城縣志·藝文》。
注:
(1)三堰余澤:七門堰是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漢羹頡侯劉信始建,后又于東加筑烏羊堰、片曹片責堰,謂之七門三堰。東漢揚州刺史劉馥、明縣令劉顯幾經修治,擴大灌溉面積,人民世受其利。為紀念劉信、劉馥、劉顯,于堰口建祠,勒石立碑,記三人功德。七門堰充分利用陂、蕩、塘、溝,形成自流灌溉網絡,這里有山有水,山水相映,風景宜人,并有成片的板栗樹林,盛產“大紅袍”板栗。被稱為三堰余澤,古龍舒八景之一。
(2)七門:指縣西南20公里的七門嶺。
(3)千疇:大片耕作田野。疇(choú)。
(4)涵濡:讀音hán rú,潤濕。
(5)沐:受其潤澤。
(6)神物:神奇靈異之物,神化之物。
(7)滄冥:即滄溟:指大海,這里引申解水流幽遠貌?!摆ぁ蓖颁椤?。
(8)潁蕃:生長茂盛。
(9):仰慕。
三 劉 祠
(明)祝元良
金刀余澤入人深(1),祀合三劉績可尋。
前此無碑猶在口(2),后來有志已銘心。
祗(3)今誰改長沙稿,千載猶聞貢父(4)呤。
祠下悵然南望久,甘棠(5)垂蔭到如今。
選自清嘉慶《舒城縣志·藝文》。作者,明代舒城人,邑庠生。
注:
(1)金刀余澤句:金刀即金錯刀,書畫體之一。書作顫筆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余澤:留下的恩澤。這里指前人開鑿的七門堰。此句意思是曲的七門堰帶來灌溉之利已深入一代一代人的心里。
(2)前此無碑猶在口:這一句是說以前這里即使是沒有勒石成碑也有口碑流傳。
(3)祗:(音zhí)同“只”
(4)貢父:劉分攵,曾撰《七門廟記》。生平見前注。
(5)甘棠:樹名,赤者稱杜,白者稱棠。白棠亦稱甘棠(棠梨)。傳說周武王時,召伯巡行南國,曾憩甘棠樹下,后人思其德,因作甘棠詩。后用作為稱頌官吏政績之詞。
過七門堰
(明)宋 驥
漢侯(1)食邑(2)古南舒(3),此是仁民第一渠(4)。
千載經行(5)嘆遺跡,豐功不愧史臣書(6)。
選自嘉慶《舒城縣志·藝文》。
作者宋驥,舒城人,明成化進士,官河南修武縣知縣。
注:
(1)漢侯:指漢劉信,封羹頡侯。古代分五等爵位,侯為第二等。
(2)食邑:以邑為食錄。
(3)南舒:指舒縣南部。
(4)第一渠:七門堰為我國古代著名水利灌溉工程,為劉信所開創。歷史上堪稱為第一流的。
(5)經行:經過,經歷。(
6)不愧史臣書:歷代為史官記載當之無愧。
三堰余澤賦
(清)高 華
粵稽(1),三堰屢開,萬年良策。始則達于溝塍(2),既則傾于阡陌。湛波(3)汪氵歲(4)繞百里以充周(5)。匯覃敷流(6),四時而絡繹(7)。載芟載柞(8),賴此為灌溉之資。如櫛如墉(9),因是受豐亨之益。洋萍、鹿角,想功績之巍??;片曹片責、烏羊溯(10)經綸(11)之奕奕(12)。誠哉!曩哲(13)之鴻恩。久矣,仁人之遺澤。原夫昔之初浚也。流貫七門,滌開分三堰。陂既視呼高低,時亦隨其遷變。卯金(14)羹頡,初疆理以勤勞;刺史神君(15)屢經營而不倦。盈科(16)而進,果朊朊之周原(17);習坎(18)以行,真田勻田勻(19)之禹甸(20)。
當斯時也,山莊日麗,屋云藍(21)。田分上下,畝久盡東南。啼郭公(22)之宛轉,聞燕子之呢喃。一犁碧浪,叱烏犍(23)處處。畦分布,千頃青疇。飛白鳥村村,水護煙含。立寧看秧馬行來,行行隊隊。卻聽田歌唱去,兩兩三三。蓋由源泉不竭,涵濡(24)有余?;轁晒嗲^,恍接(25)巢湖之水;恩波流萬世,若隨仙令(26)之車。白蘋臥鹿(27)之郊,咸肩耒耜(28)。紅蓼印龜(29)之岸,齊力耘鋤。惟導源夫一脈,實利賴乎三渠。
迄今風徵人往,固永被其溢洋。政美法良,猶冀源其保護。仰神瀵(30)之無窮,忻堤龍(31)之如故。功足役呼山川,德實過于雨露。者見堰即以思人,頌人,因而作賦。豈若桃溪春浪,僅邀詞客之頻臨;梅麓曉煙,徒寄騷人之佳句也哉!
選自清嘉慶《舒城縣志·藝文》。
作者高華,清廬州府舒城縣人。嘉慶朝貢生。光緒志載:“高華署婺源訓導”。后因子貴,封朝議大夫,晉封中憲大夫。
注:
(1)粵稽:粵,助詞,用于句首或句中,與“曰”通;稽,研習古事,引申為開始。
(2)塍:田間土埂子。
(3)湛波:清澄的水波。
(4)汪氵歲:深廣貌。
(5)周:周圍都開通流水。(kǎi),開。
(6)敷流:足夠的流水。
(7)絡繹:原指車馬行人前后相接。這里引申為渠水流淌不斷的意思。
(8)載芟載柞:芟(shān)割(草),這里指耕作收獲。
(9)如櫛如墉:櫛,梳理;墉(yāng),城墻。這里指豐收景象。
(10)溯:逆流而上。
(11)經綸:整理絲縷,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綸,統稱經綸。引申為籌劃治理。這里指縱橫水渠。
(12)奕奕:指人很有精神。這里可作為渠水流淌充滿生氣解。
(13)曩哲:先哲。曩(nǎng),從前的,過去的。
(14)卯金:即劉字,劉析為卯金刀,或省刀稱卯金。
(15)刺史神君:刺史,指劉馥;神君,古時對賢良官吏的稱頌,言其清廉正直如神。
(16)盈科:謂水灌滿坑洼。盈,滿也;科,坎也。
(17)朊朊而周原:即“周原朊朊”,大地膏腴、肥沃。
(18)習坎:重險阻,很險阻的地方。
(19)田勻田勻:田地很整齊。
(20)禹甸:稱中國九州之地為禹國。
(21)蔀屋云藍:斑斕的云彩遮蔽著。蔀(bù),遮蔽;云藍,云彩斑斕。
(22)郭公:當指布谷鳥。
(23)烏犍:水牛。
(24)涵濡:浸濕沉潤。
(25)恍接:仿佛接到。
(26)仙令:當指開鑿與修復七門三堰先輩賢明的官吏。
(27)白蘋臥鹿:白蘋,水中一種浮草;臥鹿,吉祥之地。
(28)咸肩耒耜:牽引犁鏵。
(29)印龜:岸邊高地。
(30)神瀵:傳說中的泉水名。瀵,水源自地下噴涌而出。
(31)堤龍:堤埂。龍通垅。
- 沒有了
- 沒有了